暴雨再袭北京,永定河水位告急,地铁站关闭。尽管新建调蓄池、改造管网,排水系统仍难抵极端降雨。社区精准转移居民,新技术提升应急响应,但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内涝。专家呼吁推广"海绵城市",动态调整基建标准。
暴雨如注,北京城再次被笼罩在水幕之中。

8月27日凌晨,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,这已是今年夏季以来第七次启动暴雨应急响应。永定河卢沟桥段水位突破警戒线,丰台区部分低洼路段积水深达半米,地铁14号线园博园站因雨水倒灌临时关闭……熟悉的场景再次上演,这座超大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显得格外脆弱。

海淀区某地下车库的抽水泵正以最大功率运转,物业经理张建军已经连续值守36小时。"2012年'7·21'特大暴雨时这里淹了200多辆车,现在每半小时就要巡查一次。"他指着墙上新安装的智能水位监测仪说。
北京市排水集团数据显示,本次降雨期间,中心城区最大小时雨强达58毫米,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1.2倍。虽然近年来新建了75座调蓄池、改造了1370公里排水管网,但在气候变化导致的短时强降雨面前,基础设施仍显捉襟见肘。朝阳区常营地区的社区工作者李芳凌晨4点就开始了危房排查。她手机里的"防汛应急APP"实时更新着转移人员名单:"去年开发的这套系统,现在能精确到每户老人的用药需求。"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透露,本次暴雨应对中首次启用"双指挥长"制度,防汛办与气象局联合办公,预警信息发布速度较三年前提升40%。全市3.2万余名基层防汛人员、428支专业抢险队全部进入战时状态,无人机巡查、AI积水识别等新技术投入实战。北京市气候中心统计显示,近十年城区年均暴雨日数较上世纪90年代增加1.8天,极端降水频率提高23%。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周恺拿出两份图纸对比:"1980年代排水设计采用'一年一遇'标准,现在新建区域至少要按'三年一遇'设计。"但土地开发强度与热岛效应的叠加,使得海淀山后等新兴建成区在本次降雨中出现了设计标准外的内涝。专家建议,未来需要将"海绵城市"理念从试点区向全市推广,并建立动态调整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。#热点观察家#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:葫芦娱乐工作室,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,无商业用途。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