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锁乱象如何规范 低价陷阱需警惕
近日,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本地生活App预约开锁服务时遭遇价格欺诈。一些商家在线上标价仅为二三十元,但实际服务费用却远高于此。例如,青岛的江女士通过App找了一家开锁企业,对方电话中表示开锁需要50元,但最终收费达到300元。深圳的李先生也遇到了类似情况,他预约的开锁师傅撬了一个C级锁芯后收费2180元。

李先生发现,这些商家往往不会提前告知具体收费细节,而是等开锁后再报价。此外,一些商家还会诱导消费者绕过平台直接支付,导致消费者难以维权。李先生通过投诉渠道拿到了商家的营业执照,却发现该地址并不存在实体店铺。

长沙的王女士也经历了类似的困扰。她通过平台团购了一张30元的开锁券,但最终被收取了800多元。王女士表示,虽然觉得价格偏高,但由于急于进门,只能接受。

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等渠道发现,不少消费者投诉开锁收费问题。套路相似,商家通过第三方平台展示低价团购券吸引顾客,待开锁时再提出种种困难,收取高额费用,并引导消费者线下支付以规避监管。
山东省家安锁具研究院负责人李俊付表示,目前很多家庭安装的是防盗等级最高的C级锁,对开锁师傅技术要求高,耗时更长。如果消费者需要普通开锁,一二线城市的价格普遍在100元左右,更换锁芯的费用一般不超过300元。然而,一些商家通过低价引流,然后在上门服务时增加额外费用,导致消费者面临高价开锁的情况。
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,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应明码标价,部分开锁产品的宣传并未标注价格明细,涉嫌违法。消费者只要能够证明在下单页面中没有相关价格说明和提示,就可以要求退还多收取的费用。
法律专家岳屾山认为,商家在开锁过程中不断提高“要价”,涉嫌利用优势地位和专业知识,迫使消费者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完成交易,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。他建议消费者保留好通话记录、聊天记录、付款凭证等,并对现场进行录音或录像,以便日后维权。
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,本文来源于:央广网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,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。